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社会 >> 正文

海关青年刘剑锋:“我在园区守国门”

发稿时间:2025-09-13 06:43:00 作者:梁文艳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刘剑锋(左)向企业讲解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业务流程。受访者供图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以下简称“园区”)的清晨,龙门吊如钢铁巨人般开始舒展臂膀。机械臂起落间,不同颜色的集装箱经卡车转运后被有序吊装,渐渐堆成连绵的“山峦”。随着一声长鸣划破晨雾,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站台,车轮与铁轨摩擦的铿锵声,奏响联通世界的乐章。

  在园区内,身着白色海关制服的刘剑锋格外醒目。这位渝州海关(隶属重庆海关——记者注)综合业务科副科长,正拿着报关单证,在集装箱间穿行。从6年前初出茅庐的新人,到成为业务骨干,他以日复一日的严谨与坚守,诠释着新时代海关人的责任与担当。

  心怀热爱 在磨砺中扎根成长

  90后刘剑锋出生在重庆江津区一个工薪家庭。高中时,电视里播放的海关工作人员执法时的画面让他印象深刻,那些坚守岗位、捍卫正义的身影使他对海关这份工作充满了向往。

  2015年,刘剑锋考入上海海关学院海关管理专业。课堂上,他逐渐领悟到海关工作的分量:海关不仅是打击犯罪的坚固防线,更是推动国际贸易发展、服务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他更加坚定理想:“守护国门的方式有千万种,每一种都意义非凡,我要为海关事业贡献力量。”

  2019年,23岁的刘剑锋毕业后通过国考回到重庆,进入渝州海关监控科,负责跨境电商监管工作。他入职首日,时任渝州海关副关长的左宇平指着一堆货物说:“这里是咱们工作的‘主战场’,你们要脚踏实地,把每一项工作做扎实做细致。”这番话成为刘剑锋工作上的座右铭。

  工作中的挑战接踵而至。“比如一瓶进口红酒,要确定商品归类,核查订单、支付单、运单是否真实有效,这些问题课本里没有答案。”他坦言:“刚上班那会儿,曾产生了强烈的‘本领恐慌’,单位组织各类培训帮助我们提升业务能力。”

  为尽快补齐短板,白天,刘剑锋紧跟前辈讲解认真做笔记,晚上回到宿舍熬夜总结复盘。短短两个月,他不仅整理出厚厚的一摞笔记,更将各类业务知识烂熟于心。

  实操环节,他一头扎进园区企业仓库,在高耸的货架间仰着头一件一件核对;闲暇时,他还会去其他科室“串门”,向前辈请教业务。凭借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他很快掌握了进口跨境电商监管的“门道”,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

  2021年年末,刘剑锋在查验一批申报为普通商品的出口货物时,发现集装箱内货物堆放凌乱,外包装规格不一的细节引起了他的警觉。他与同事在狭窄的集装箱内仔细抽查,从申报货物中查出大量夹带的鞋靴、服饰、墨镜等未申报品。

  “这些货物做工粗糙,经过清点与权利人确认,最终查获太阳镜、运动鞋等侵权商品8万余件,涉及35个国际品牌,案值69万余元。”刘剑锋回忆,这起案件成为中欧班列(重庆)开行以来最大侵权案,渝州海关也由此获评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先进集体。“每一次严谨的查验,都是对国门安全的守护。”刘剑锋告诉记者。

  刘剑锋(左)向新入职关员现场讲解海关监管要点。受访者供图

  破局攻坚 在创新中勇立潮头

  2020年8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扩大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出口监管试点范围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将于9月1日实施。距离公告落地仅剩18天,作为重庆跨境电商出口监管的一线力量,渝州海关监控科全员迅速投入到各项筹备工作中。

  “B2B出口要面对大量中小企业高频次、碎片化订单,对通关效率和监管精准度要求高。”刘剑锋说,“科室就4名工作人员,要在短时间内吃透政策、搭建流程、培训企业,打通各环节,压力非常大。”

  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团队,迎来一次大考。

  最初几天,刘剑锋与同事逐字研读公告,借鉴其他试点经验,将申报要点和监管流程梳理成7163字的工具书。“那段时间,吃饭都盯着资料看,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为尽快掌握企业需求,他们跑遍园区,摸清企业综合成本和时效痛点,在一周内组织专题宣讲会。会场挤满50多家企业代表,会后咨询电话更是响个不停。“企业等着过河,我们得赶紧把桥搭起来。”刘剑锋和同事点对点指导企业10余次,举办两场专题解读会,用清晰易懂的操作流程给企业吃下“定心丸”。

  然而,真正的“硬骨头”是推动跨境电商B2B出口与中欧班列的融合。两套监管体系如同“错位齿轮”,无完善的监管流程和举措,系统数据也存在卡点。货物如何高效集散?运抵报告如何精准发送?海量订单如何快速查验等一连串问题亟待解决。“其他关区有B2B试点经验,但开行全国首列‘中欧班列+跨境电商’专列,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只能靠摸索。”刘剑锋说。

  8月的重庆酷热难耐,他和同事顶着高温在仓库、站场反复做全流程压力测试。衣服湿了又干,凝出层层汗渍,他却只顾着记录流程优化要点,还不忘和同事打气:“再坚持一下,一定能找到最优方案。”

  10多天日夜奋战,《渝州海关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监管方案》终于成型,翻开这份方案,每一页都凝结了团队对流程的反复推演和海量数据分析。“作为新时代海关青年,站在改革发展的潮头,就得拿出经得起检验的答卷。”刘剑锋说。

  公告实施前夜,办公室气氛凝重。“虽然模拟测试做过不少次,但从没申报过真实货物与数据,心里还是打鼓。”刘剑锋坦言。当零点钟声敲响,企业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交首批货物申报数据在海关监管系统顺畅流转,放行指令瞬间弹出时,现场爆发出欢呼声。

  这份方案,既体现了监管精度,又兼顾通关效率,为改革落地筑牢了根基。重庆海关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在公告实施的第一秒就高效运转,为外贸发展按下“加速键”。

  9月1日清晨,全国首趟跨境电商B2B出口专列满载近4000万元货物缓缓启动。刘剑锋伫立站台许久,望着列车驶向远方,眼眶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刘剑锋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监管现场作业。受访者供图

  打破壁垒 实现高水平开放

  随着经验的积累,刘剑锋对“国门使命”的理解愈发深刻。重庆地处内陆腹地,要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打破地理限制,构建“铁公水空”多式联运体系。

  他深知,内陆口岸的使命是让货物畅行无阻,而打通“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打破不同运输方式和监管环节的“壁垒”。

  这份坚持,在2024年10月“东盟快班”(连接东南亚与欧洲的跨境班列——记者注)的开行中结出新果实:货物从越南河内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抵重庆,经渝州海关高效验放后,当日即换乘中欧班列驶向波兰马拉舍维奇。这一高效运转的背后,是刘剑锋与相关单位创新推出的运作模式。其中,“一单制”作为核心手段,实现了全程仅凭一份运单就能办理所有货物运输手续,“一箱到底”实现了货物在过境中无需更换集装箱,仅换交通工具即可。“东盟快班”模式将企业转运操作流程压缩了一半,不仅大幅提升了跨境物流效率,更显著降低了企业成本。

  为推动“东盟快班”模式落地,刘剑锋和同事们付出大量心血:研究国内外物流和贸易政策,与铁路、货代、企业反复沟通协调,逐个解决转关、施验封志、运输衔接等难题。

  最棘手的是转关环节,由于货物中转换装流程复杂,常成为拖慢时效的“卡点”。他们应用“铁铁联运”过境中转监管模式(境外货物通过铁路入境中国后,在海关监管下直接换装列车并继续运往境外目的地的通关模式——记者注),精简作业流程,助推“东盟快班”从东南亚经重庆至欧洲的全程耗时比传统方式缩短5-10天。

  如今,“东盟快班”已实现每周常态化开行,累计运输货值超20亿元,成为连接东南亚与欧洲贸易的重要纽带。“每一趟班列的顺利开行,都凝聚着团队的汗水,更承载着企业的希望。”刘剑锋说。

  在这条连接世界的通道上,刘剑锋与无数海关青年并肩前行,以平凡岗位为支点,默默奉献,保障通关顺畅,那些单证与记录,正是他们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写下的青春注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文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3日 04版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