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青风渝火”社会实践团为孩子们准备漆扇礼物。受访者供图
在重庆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从今年起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是学生学习成长中的一门“必修课”。
今年暑期,该校35个学院的近200支团队、3000余名师生围绕理论宣讲、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数字重庆等主题,奔赴新疆、西藏、贵州等24个省份,在田间地头、社区车间书写“大思政课”的鲜活答卷。
针对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与学业脱节、不接地气等痛点问题,重庆大学以学分体系为杠杆、组织保障为骨架、成果转化为落脚点,构建起社会实践育人的闭环体系。
重庆大学“绿叶成长计划”支教团成员在讲解货币的演进历程。受访者供图
学分不只在纸上
“若顺利结项,团队每人将获得2学分,这将涵盖思政实践的学分要求。”重庆大学“‘援’梦新时代”实践团学生负责人、法学院法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楚山介绍说。
今年,重庆大学明确规定:学生参加“大思政”实践教学后,提交的结项报告、调研报告经审核合格,可认定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学分。
暑假前,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团委书记徐柳动员学生参加“数智渝行,云端护‘心’”暑期社会实践时,开诚布公地言明“可通过实践获得学分”这一新变化,这体现了学校、学院对社会实践的支持和引导。
事实上,“2个学分”背后,是重庆大学一整套“大思政”实践育人体系的逐渐成型。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鲲解释,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在社会实践选题挑选、经费保障、成绩认定等方面统一共识,形成“选题设计-过程指导-成果总结”的全链条育人闭环,“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让新时代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成为最鲜活的教材”。
重庆大学团委书记于佳佳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的携手合作,比喻为“理论根基”与“实践场域”的深度融合。他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深厚理论积淀和专业师资,筑牢思政小课堂的根基,为实践提供方向与深度;校团委则凭借实践经验,拓展社会大课堂的场域,让理论“活”起来。
学生们关心的成绩认定环节,以评估调研报告为重点。校团委会对学生参与实践的真实性进行严格把关,出具实践证明并汇总数据。接下来,负责实践教学的教研室组建成绩认定小组,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标准,结合调研报告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综合评定。
楚山认为,这一实践模式有助于引导同学们用自身专业知识作出切实的志愿服务贡献。在今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中,“‘援’梦新时代”实践团就把普法课堂搬进了重庆市九龙坡区的社区。
“我们原本准备了关于反诈、婚姻家庭等常见法律问题的宣讲,但现场有人问‘民事合同公证要不要律师盖章才生效’,这些‘小众’领域的需求让我们很意外。”楚山说,于是,团队立刻调整方向,结合社区负责人提出的“培育法律明白人”建议,在调研报告中设计了“普法微课堂+案例情景剧”的创新形式。“这2个学分,是对我们用专业知识回应群众需求的最好肯定。”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行进边关的思政课”社会实践团在云南省绿春县调研。受访者供图
教学不只在课堂
重庆大学“文艺轻骑兵”社会实践团今年深入甘肃省康县,通过支教、走访和墙绘活动,参与乡村地区的文明建设行动。学生们调研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记录了课堂上难以观察和体验的乡村发展场景。
“现在我才懂得‘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的真正含义。”团队学生负责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2023级本科生平冰卉认为,学分只是个数字,真正的收获,是意识到乡村振兴战略不是抽象的政策,而是老乡们脸上的笑容、孩子们眼里的光。
在重庆大学定点帮扶的云南省绿春县,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带领学生开展“行走边疆的思政课”,探索构建“思政教育+产业帮扶”模式。在绿春县沁灵茶业有限公司,师生体验了采茶制茶的过程;在绿春县戈奎乡虾芭时光生态农场,师生助农直播帮卖山野好物。
这些活动强化了学生的国家认同与社会责任感,“这正是我们的初衷——让青年在服务社会中成长,融入国家发展,成为栋梁之才。”凌晓明说。
“思政课不能只在课堂上‘纸上谈兵’,必须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里‘知行合一’。”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兴德说,思政课有理论内化、实践外化的需要,社会实践能通过“乡村振兴调研”“返乡看变化”等情境化体验,促使学生自觉内化理论并转化为行为自觉。
他表示,客观来说,将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纳入相关考核体系,确实会增加教师工作压力,青年教师会面临科研、教学、实践“三线作战”,随队指导和报告修改都需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此,学校和学院明确,允许将这类实践教学活动纳入教学工作量,帮助缓解教师压力。
吴兴德认为,通过实践能够收集鲜活案例反哺教学,通过田野调查可以催生跨学科研究生长点赋能科研,还能见证学生蜕变和知行合一的育人成效。这能让思政课教师从“理论讲授者”转变为“实践协同者”,在躬身实践中实现“实践-教学-科研-发展”的良性互动。
离校不离组织
“社会实践绝非零散的活动,而是在党组织统一领导、团组织积极协同下开展的系统工程。”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颜利认为,这正是坚持“党建带团建”的核心要义,通过“有组织”的设计与推进,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是“大思政课”题中应有之义。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重庆大学共建立10个临时党支部、182个临时团支部,确保分散在各地开展社会实践的师生,“离校不离组织”,既能顺利实践也能保障安全。
“临时党团支部不是‘空架子’,是实践路上的‘主心骨’。”重庆大学团委副书记常进说,与往年常规组织形式相比,临时党团组织凝聚力更强、思想引领更直接、资源整合更高效。
重庆大学丰桥计划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实践团临时党支部书记舒慧肩上扛着“三大重任”:组织协调、思想引领、安全保障。团队制定校地协同应急预案,建立“学校-实践地”双联络人机制;制定安全保障专项预案,明确保险、交通等细则;制定思想动态疏导预案,通过分享会等引导学生、化解负面情绪,“组织在,人心就稳,实践就不会走样”。
临时党团组织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组织温暖”。“启邦”研究生宣讲团临时团支部由不同学院学生组成。临时团支部让学生在集体备课和研讨中实现了跨学科的优势互补,以“移动堡垒”的形式奔赴各地中小学、社区和农村,将党的创新理论带到更多地方。
社会实践也能“掷地有声”
为了让学生的实践真正产生社会价值,重庆大学发布了具有重庆地方特色、能够将高校专业学科优势转化的实践选题,探索以“揭榜挂帅”等创新形式招募标杆实践团队。
该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22级博士生陈锡毅带领“江岸新经”团队,主动接下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发展”这个课题。学校通过公开竞标集结跨专业力量,由本硕博学生组成调研小组,扎进巫山乡野。
此次社会实践形成4万余字的调研报告,系统梳理了重庆市红椿乡党组织引领探索的生态产业模式、大塘村驻村书记推动的校地合作模式、下庄村红色精神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等鲜活样本,提出了脆李品牌保护、集体经济优化方案等建议。该团队还撰写了内容扎实的《关于促进重庆市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的对策建议》。陈锡毅表示,“从课堂理论到政策建议,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很有成就感。”
“实践成果转化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于佳佳说,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项目能帮助他人,就会明白“小我”与“大我”的紧密联系,这种成长正是将社会实践融入思政教育的深层价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