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起,在山东省滕州市木石镇凤翔小镇社区,16岁的高中生张永东有了一个新身份——“蒲公英”环保志愿服务队的小队长。节假日,社区里总能看到他带领同学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参与环境治理的身影。
张永东母亲早逝,父亲是瘫痪在床的盲人。在社区青年志愿者长期帮扶下,他乐观自强、品学兼优,获评山东省“新时代好少年”,还获得了第十六届宋庆龄奖学金。如今,张永东已从“被助者”成长为“助人者”。“住在凤翔小镇社区,总能感受到志愿者哥哥姐姐的陪伴和关心,现在,我也要带着同学们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这个阳光开朗的男孩说。
作为共青团中央“社区青春行动”和“伙伴计划”示范项目的实施社区,凤翔小镇社区探索出“项目驱动-阵地聚合-资源融通-礼遇反哺”四维联动机制,推动志愿服务深度融入社区治理与青少年成长全过程,也让越来越多青少年从“服务对象”变为“治理力量”。
前不久,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由共青团中央推荐的“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木石镇凤翔小镇社区”获评“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
荣誉背后,是一个以志愿服务激活基层治理、助推乡村振兴的青春样本——在这里,2500余名青年志愿者与5000多名社区居民共同行动,累计破解7类民生难题、助力120余户家庭实现收入倍增,逐步构建起“共青团项目牵引、志愿服务支撑、全民共建共享”的青春社区品牌。
志愿服务要持续发展,离不开阵地支撑与资金保障。社区充分整合滕州市“一塔六馆”博物馆群、木石镇墨子森林公园等文化资源,以及社区内部“四工坊两场馆”活动空间,实现文化场景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
社区创新建立“输血+造血”双轨并行的资金共融模式。一方面,通过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地方配套资金及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保障志愿服务“有钱办事、事能办好”;另一方面,积极自我造血,嫁接非遗拓片技艺,形成“居家就业+儿童照护”新模式,帮助居民家庭年均增收超5万元,实现“志愿服务+产业振兴”双向赋能。
社区残疾青年小杨深有感触:“在非遗老师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我学会了拓片技艺,开了自己的网店,社区还定期举办青春市集等活动对拓片进行推广。我的生活有了保障,还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作为一个典型的回迁社区,凤翔小镇社区70%青少年的父母在附近化工园区工作。“倒班制和节假日值班,孩子的照看问题是最让我们头疼的事。社区的‘暖心课堂’真是解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每逢寒暑假,有青年志愿者免费帮我们带娃,开设从课业辅导到兴趣培养、素质拓展等各种课程,孩子别提多开心了。”园区员工刘华道出许多人的心声。
社区还推出了“爱心护航驿站”,围绕“爱心护航、细心陪伴、耐心助教、热心扶困、恒心助梦”五大主题,累计开展青少年关爱、老人帮扶、文化传承等活动140余场,服务3050人次。志愿者化身“陪伴者”“疏导员”“帮扶员”,以有温度的服务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制度创新是凤翔小镇社区打造青春社区的重要支撑。社区建立市、镇、社区三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凝聚团组织、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方力量,形成“月度联席议事、季度专题研讨、年度总结提升”的闭环机制,已累计破解青少年成长空间不足、志愿服务供需错位等16项难题。
让志愿者“愿服务、常服务”,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此,社区推行“积分管理+星级评定”礼遇模式,联动28家商户成立“礼遇志愿者联盟”,将服务时长折算积分,可兑换37项专属优惠,目前已发放礼遇卡2300余张。同时联合团滕州市委制定《志愿者星级评定办法》,建立“服务时长+项目贡献+群众评价”三维评价体系,星级志愿者可在评优表彰、就业推荐中享受优先待遇。
如今,社区注册志愿者已达2500余人,“人人愿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志愿服务氛围日益浓厚。
“看着社区从管理难点变为活力样板,青少年从受助者转为助人者,我们深知,社区治理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微光守护者’。点点微光,汇聚便是星河。”团滕州市委书记巩婉莹说,“我们将在这条路上继续守护,为社区基层治理注入更多的青春动能。”
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同行,从单一服务到“治理+振兴”多元赋能,凤翔小镇证明,志愿服务不仅是基层治理的“润滑剂”,更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未来,这座青春社区将继续以志愿服务的实践,激活治理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青春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09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