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际 >> 正文

极端高温威胁儿童权利:气候行动当以儿童为先

发稿时间:2025-07-25 06:30:00 作者:桑爱玲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2日,海地太子港,一名饥饿的儿童在临时落脚的帐篷庇护所。海地是全球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之一,儿童的生存面临气候变化持续挑战。视觉中国供图

  最近几周,多地出现了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十分清楚:由于气候变化,热浪、干旱、洪水和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正变得愈加频繁和猛烈。这些天气事件正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与福祉,这些影响甚至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24年发布了题为《阻碍进展的威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及其对儿童健康与福祉的影响》报告,该报告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全球有4.66亿名儿童(约占全球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每年经历的极端高温天数已是其祖辈童年时期(即60年前)的至少两倍。到2050年,全球超过20亿名儿童将频繁遭遇高温天气的影响。

  这些影响极为深远。极端高温将显著增加孕妇早产、婴儿低出生体重和死产的风险。对于过早出生的婴儿来说,由于他们的身体十分脆弱,外部世界的威胁可能对他们一生的健康造成影响。此外,极端高温还会影响母乳的产量和质量,导致新生儿在关键的生命早期阶段无法获得充足的营养。

  儿童并不是成年人的缩小版。相比成年人,儿童的体温上升更快、下降更慢。因此,在面临酷暑时,孩子们身体的脆弱程度远超成年人。尤其是婴儿,由于他们的心率更快、体温调节能力也相对更弱,因此面临着更高的风险。随着气温持续攀升,儿童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威胁愈加严峻,令人深感忧虑。

  除直接的健康影响外,极端高温、干旱和洪水还会破坏粮食系统,降低农作物产量,进而造成营养不良率上升的危机。如若儿童无法获得多样而均衡的饮食,其认知发展将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影响其终身发展潜力。此外,热浪天气还会使儿童更可能感染在高温中易于传播的传染病,如疟疾和登革热,从而导致他们的教育中断,这将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发展潜力。

  这样的模式在全球各地不断重演。气候变化正在重塑儿童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健康、教育和身心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正因如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再重申:气候变化是一场儿童权利危机。导致气候变化的碳排放并非由儿童造成,但孩子们却承受着最为沉重的代价。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仍有机会采取行动,而且必须立刻采取行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在全球各地积极开展应对工作,既推动减排,也帮助儿童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

  在中国,我们与政府伙伴密切合作,保护儿童并提升他们的应对能力。我们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在包括青海等偏远地区推动在学校、卫生机构和社区中建设气候适应型、儿童友好的环境卫生设施。我们与教育部合作,将绿色技能纳入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帮助青少年掌握相关技能,抓住绿色经济的就业机遇,朝着可持续的未来迈进。我们还与生态环境部合作,共同推动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等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中优先考虑儿童的需求。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不局限于在倡导政策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支持。我们还认为,儿童必须成为气候行动的核心。去年,我们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发起了“中国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赋能青少年在全球舞台上为气候行动发声。参加这一行动的中国青少年代表出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与各国高级别代表分享了他们的观点与解决方案。

  为了鼓励并支持广大儿童青少年积极采取气候行动,不久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国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及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发起了“敢作气候担当”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倡导活动。这一活动致力于帮助中国青少年提高认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助力他们在学校、家庭与社区开展切实行动。

  通过“敢作气候担当”活动,青少年主动关注自身的碳足迹,了解如何通过生活中的点滴行动减少浪费与排放——例如选择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活动还帮助他们学习应对灾害风险,例如了解自然灾害的预警信息与防御措施。

  尤为重要的是,“敢作气候担当”活动鼓励儿童在社区中身体力行、积极倡导。我们希望他们能带动家长、教师与身边的同龄人共同参与气候行动。个体的力量看似微小,但只要大家携手努力,就能为整个世界带来积极的变化。

  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我们的下一代正生活在一个比我们儿时更炎热、更危险的世界中。因此,我们有责任采取果断行动,以遏制气候变化,为儿童提供保护,并帮助他们适应气候变化,健康茁壮成长。

  让我们携手青少年,立即行动起来,为了让中国乃至全球儿童都能拥有一个更安全、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而共同努力。

  (作者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

  桑爱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5日 03版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