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际 >> 正文

中欧“知天命” 识变才能应变

发稿时间:2025-07-25 06:13:00 作者:马子倩 国新冠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当地时间2025年7月2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会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图片来自外交部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对两个曾在冷战阴霾下打开交流大门的全球主要力量来说,迈入“知天命”的年份,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历史节点。7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领导人会晤,将中欧自年初以来持续开展的庆祝活动推向高潮。当天,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来华访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两位主席,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同他们共同主持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在俄乌等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全球贸易紧张态势加剧的背景下,有舆论认为,虽然中欧双方持续释放对话意愿,但如何突破经贸摩擦和地缘战略分歧,依旧是摆在谈判桌上的现实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指出,高层交往“最能解决问题”,中欧领导人会晤为双方坦诚交流、澄清误解提供了绝佳对话平台,应客观看待中欧当前面对的复杂问题和共同未来。

  对话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7月24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科斯塔和冯德莱恩时表示,中欧建交50年来,交流合作成果丰硕,既成就彼此又惠及世界,其中的重要经验和启示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开放合作、互利共赢。这也是中欧关系未来发展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和努力方向。

  中欧领导人会晤,也被称为“中欧峰会”,是中国和欧盟官方最高级别的定期沟通机制,自1998年起每年一次轮流在中国和欧洲举行,去年受欧盟换届选举等因素影响空缺一年。在去年的换届选举中,葡萄牙前总理科斯塔当选欧洲理事会主席,自2019年起担任欧盟委员会首位女性主席的冯德莱恩成功连任。

  访华前夕,科斯塔在声明中表示,“此次峰会是与中国最高层接触、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坦诚、建设性讨论的机会,我们渴望对话、真正的接触和切实的进展。”

  据欧洲理事会官网,双边关系及全球地缘政治挑战是此次峰会的重点议题。

  为了筹备此次峰会,科斯塔和冯德莱恩7月初先后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会见到访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王毅在此行中表示,希望欧方真正树立客观理性对华认知,奉行更加积极务实对华政策。

  “务实”也成为近期各方探讨中欧关系的关键词之一。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近日表示,应以更加务实的眼光看待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它可能无法达到各方期待的所有结果,但对话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安博思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指出,意大利希望通过实质性的合作,为丰富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作出贡献。

  冯仲平认为,“务实”的中欧关系包含3层含义:第一,要关注合作,能合作的领域要加强合作;第二,不回避问题,有问题积极解决;第三,要正视中欧关系发生的变化,即随着中欧实力对比发生改变,双方保持合作的同时竞争态势正在上升,这是客观现实,“识变才能应变”。

  经贸是中欧发展“最大的内生动力”

  令人担忧的是,在领导人会晤前夕,中欧关系被罩上了一层阴影:7月18日,欧盟宣布在第18轮对俄制裁中将部分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列入清单。对此,中国商务部7月21日作出回应,批评“欧方做法有违中欧领导人共识精神,对中欧经贸关系和金融合作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地缘政治影响外,经贸成为近期中欧摩擦“重灾区”: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初裁披露,拟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6月16日,冯德莱恩在七国集团峰会期间宣称中国将稀土主导地位“武器化”;6月24日,欧盟委员会宣称根据《国际采购工具》,限制中国企业和产品参与欧盟医疗器械公共采购……

  “中欧峰会是讨论关键贸易与投资议题的契机。”7月22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在社交媒体发文。当天,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谢夫乔维奇举行视频会谈,就中欧经贸合作及其重点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讨论,并就欧盟在第18轮对俄制裁中列单两家中国金融机构进行严正交涉。

  冯仲平指出,经贸是目前中欧关系中矛盾较为集中的困扰所在,也是中欧管控摩擦的重要抓手,同时还是在面对美国等第三方因素影响时、中欧发展“最大的内生动力”。他解释说,当前出现诸多问题,并非意味着经贸对中欧不再重要,结论恰恰与之相反,一系列合作案例和数字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欧洲陷入竞争力被弱化的困境,但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罗天虹近日在《百年变局下的欧盟经济》报告发布会上指出,欧洲多国自身焦虑的投射没有掩盖其作为发达经济体的事实,应认可欧洲经济的韧性,并着力在政策沟通中理解双方立场,澄清强硬话语背后的实际诉求,在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等领域中聚焦双方的互惠性合作空间。

  当地时间2025年7月2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在布鲁塞尔会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图片来自外交部

  中欧互信尚需长期积累

  当前中欧关系遭遇一些波折和困难与欧洲近年来对华认知的波动密切相关。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忻华认为,2015年至2016年,欧洲发生了恐怖袭击、难民潮和英国“脱欧”等一系列事件,此后,随着民粹主义政治力量在美欧“登堂入室”和逐步崛起,欧洲对华认知开始越来越强调竞争性甚至对抗性。

  7月8日,冯德莱恩曾宣称,要推动中欧合作关系向前发展,必须“再平衡”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直言,当下需要“再平衡”的是欧方的心态,而不是中欧经贸关系。

  冯仲平认为,若中欧希望将合作意愿转化为切实共同行动,关键在于增进互信,但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他同时指出,像冯德莱恩那样在中欧领导人会晤前通过喊话、制裁等战术手段对华施压,无助于双方问题的解决。

  面对一系列“杂音”,中国驻捷克大使冯飚近日在捷克媒体《议会报》发表署名文章集中进行回应。他写道:有人说“中欧贸易不平衡”,事实是在华欧企近40%的出口量返销欧洲,可以说“顺差在中方、利润在欧方”。有人说“中国市场开放不足”,事实是欧洲产品在中国市场占据高份额,如空客市场份额从2008年约20%增至目前的超过50%,欧洲化妆品企业出口的三分之一唇膏销往中国。有人热炒所谓中国稀土出口管制问题,事实是稀土出口从来不是、也不应成为中欧之间的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虽有摩擦,但分歧挡不住中欧相向而行。5月,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为中欧全面恢复立法机构交往铺平道路;7月14日,第六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在北京举行,有力展现双方在应对气候挑战、保护生态环境等议题上的共同立场;迄今为止,中国已对24个欧盟成员国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在推动中欧人文交流、旅游合作和经贸往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周,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举行的绿色农业主题活动上,法国路易达孚集团北亚区副总裁孙咏华将1973年进入中国市场的路易达孚形容为“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亲历者”。以借助中国光伏技术对天津工厂进行改造升级为例,孙咏华说,这些在中国的绿色转型经验,如今已被成功推广至路易达孚全球众多工厂中。

  这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欧盟对外行动署亚太总司长科旺斯特伦近日在采访中重点表达对中欧加强绿色合作的期待。科旺斯特伦说:“若中欧能够在绿色领域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果,向世界展示双方的共同努力,那将是最好的合作成果。”

  本报北京7月24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国新冠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5日 03版

责任编辑:高秀木